|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 编辑/马雪】
在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一周年之际,中国外交部于2月24日上午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
中方立场包括12项内容:
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解决人道危机、保护平民和战俘、维护核电站安全、减少战略风险、保障粮食外运、停止单边制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战后重建。
在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看来,这份文件涵盖范围全面,也兼顾到了各相关方,“提出了一个理性、均衡、没有私利的方案。”
李海东表示,中方在此时发布立场文件,除了希望传递“俄乌冲突不能继续恶化下去”的信号,也是在向国际社会更准确地传递出对这场危机的基本立场,是“正本清源”。
李海东指出,美国想把中国拉到这场危机中去,更试图将欧洲这场冲突所强化了的联盟架构,快速移植到亚太地区,针对中国展开一系列“战略绞杀”。中方发布文件的时机非常得当,恰逢俄乌冲突一周年,也恰逢美国准备将俄乌冲突推到一个更危险境地的时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想要化解乌克兰危机,就需要新的观念和行动蓝图。”
中方立场备受外界关注,有何亮点?
中方的这份立场文件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23日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谈及中方文件,指出“中国人做事谨慎小心,他们不会插手不该插手的事情。如果他们明白这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他们也不会朝这个方向采取措施……如果中国决定以这种方式表达立场,将产生深远影响。”
波兰总统杜达24日接受波兰商业广播电台RMF 24采访时强调,谈判永远都是一条让乌克兰问题通往和平的道路,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合作伙伴和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是不能被忽视的。
当地时间2022年3月7日,波兰普热梅希尔,乌克兰难民乘坐火车抵达 图源:视觉中国
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阿列克谢·切帕24日对俄链接网(Lenta.ru)表示,这是一份“非常经得起验证的文件”,“它符合所有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应该得到联合国宣布的权利和义务的保障”。“任何人都很难无视中国对解决这一冲突的可能性的看法。”他补充,“文件中许多要求源于我们在2021年底提出的安全保障。”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3日表示,中国“开始谈论乌克兰并发出一些信号”是件好事,基辅愿意与中方就俄乌冲突展开会谈。
路透社在24日的报道中指出,在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之际,中方呼吁全面停火,并逐步推动局势降级缓和。中方发布有关立场文件,表示中方希望阻止乌克兰危机失控,并指出对话谈判是解决这场冲突的唯一可行途径。
报道称,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庹尧诲24日表示,欧盟将研究中国的立场文件,“如果立场文件对乌克兰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那么对欧盟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乌克兰驻华临时代办张娜·列亲斯卡称,中方的立场文件是“一个好兆头”。但她同时称,中国应增加与乌方接触并“为结束战争做更多事情”。
《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再次呼吁通过和平谈判结束乌克兰战争。报道指出,中国在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及美国或北约,但似乎在批评该联盟追求“以牺牲他人安全为代价的自身安全”。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24日对观察者网指出,中方这份文件主要传递出两个信号,“第一,俄乌冲突不能继续恶化下去,需要尽快缓和化解。如果这场危机再持续下去,对各方都会带来巨大危害,中方不希望这种局面出现。”
“第二,当前有些国际舆论对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主张和作为有误解,甚至是扭曲。尤其是西方舆论中,常常对中国的作为做非常不健康的描述。”李海东表示,从中方角度来说,有必要向国际社会更准确地传递出对这场危机的基本立场和化解方案,这也是一种“正本清源”。
王毅在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言 图源:外交部网站
李海东认为,综合性、平衡性以及权威性,是中方这份立场文件最大的亮点。
所谓综合性,即这份文件指出了乌克兰危机的原因、化解方案以及未来出路,勾画出一条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路线图”。
“这12点立场涵盖的范围非常全面,既包括国际规则,例如第一条说尊重主权,第二条呼吁抛弃冷战思维等;也包括中方在一些重点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例如确保供应链稳定、解决人道危机、保护平民和战俘等。过去我们也提出了一些主张,但这份文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更为完整和全面。”
李海东表示,中方文件的平衡性在于兼顾到了乌克兰危机的各相关方,“真正是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对化解乌克兰危机提出了一个理性、均衡、没有私利的方案。”
权威性方面,李海东指出,这是中方发表的一份非常严肃的文件,对于外界看待和理解中方立场,作用非常大,“可以说它的权威性胜过任何其他国家对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解读。”
李海东表示,中国不是这场危机的冲突方,“我们和俄罗斯是伙伴,和乌克兰也是伙伴,我们处在一个能够让各方都易于接受和理解中国主张的位置。”
“尽管美西方试图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对中国的意图和行动进行一系列的诋毁扭曲,但通过这份文件,中国的所作所为和主张必定会被更多国家所理解和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