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今天,我们第一次坐下来聊行业,中国科幻导演的总数比坐在台上的多不了几个。”6月11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特别设立的“科幻电影周”单元中,《流浪地球》系列监制、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如此说道。他大加赞赏道,这场由上海电影节主办的高规格论坛证明了科幻电影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给行业昭示了信心。
科幻盛宴上群星荟萃,云集了国内外科幻电影主创、科学顾问、行业代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郭帆、王红卫、董润年、陆川、张吃鱼等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以及执掌《盗梦空间》等好莱坞电影的视效大师彼特·贝布(Pete Bebb)同场论道,共同探讨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路径。
“十年前,电影圈还在讨论当时习惯了好莱坞叙事的中国观众能否接受中国科幻电影,如今我们似乎对超英电影有了审美疲劳。”导演、编剧董润年在现场感慨万分,“我们的突破口,在于寻找中国叙事特色。”
董润年 图自上海国际电影节
“中国观众的受教育程度更高,他们对中国科幻电影的要求会更高”
时代发展速度很快,这是曾参与《疯狂的外星人》、《被光抓走的人》等作品的编剧、导演董润年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感悟。
他说起与导演宁浩合作这部电影始于2012年左右,“十年前,当时整个电影圈都还在讨论中国观众能不能接受中国的科幻电影,以中国人为主角的科幻电影,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观众都已经习惯了好莱坞式的科幻电影。”
董润年认为,想让中国观众接受中国科幻,关键不光是视效方面,还有整体的叙事方式。《疯狂的外星人》在前期剧本创作上花费了大约长达三年的时间,期间反复易稿,多次推翻重写,这么做的背后有一个最重要的逻辑——他们想要寻找一种中国科幻特殊的语境。
“当时我们找到了很多方法,包括挖掘一些民族性的特点进行一个喜剧的呈现,比如对酒文化的热爱,都是在寻找一种和(中国)观众的连接。”
外星人“奇卡”被主角泡成药酒后爱上了中国白酒 《疯狂的外星人》剧照
《疯狂的外星人》在2019年春节档上映,最终斩获内地票房22.13亿元。对于董润年来说,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便是,未来在包括科幻电影在内的科幻创作中,他都会试图努力寻找中国叙事特色。
他认为,中国科幻电影在视效方面的顶尖水平已经与好莱坞无限接近,有些甚至近乎接轨,吸引中国观众的关键就在于找到本土叙事的方式。
“这几年,好莱坞的特效大片在中国市场已经遇到了困难,我们似乎对那些超英电影产生了审美疲劳。如何突破这种疲劳?找到中国(叙事)的特点。我觉得《流浪地球2》在叙事上找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这是后面的创作者应该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董润年还表示,在眼下高科技与日常生活如此紧密相连的时候,任何一个普通观众潜移默化地都习惯了站在科学逻辑的角度去体验当下、思考未来。
尤其中国观众,他们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批观众,因此对中国科幻题材的作品在科学逻辑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
《独行月球》的导演张吃鱼随后进一步表示,他认为科学和幻想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他回顾自己的整个电影创作时,会发现正是因为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例如登月计划提上日程等,他才会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太空,望向月球。制作过程中,又得益于许多航空航天专家的帮助与扶正。
张吃鱼还提到,他在路演中听到很多小朋友观影后表达了想去天文馆更深入了解太空知识的想法,“相信这些小朋友长大以后,会是未来中国登月计划、太空计划的中坚力量。”
![]() |
|